所在位置:首页 > 学术> 科普创作

生态安全

发布时间:2018年04月16日  作者:倪永明


生态安全通常是指主体存在的一种不受威胁、没有危险的状态。由水、土、大气、森林、草原、海洋、生物组成的自然生态系统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的发展,人类所有的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在内的活动都离不开所栖息的生态环境。当一个国家或地区所处的自然生态环境状况能够维系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时,它的生态就是安全的;反之,就不安全。然而,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发展。由于人口激增、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加快,消耗剧升,人类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改变着生存环境,使得对环境的压力不断增大,人地矛盾加剧,进一步加速了生态环境的恶化。由环境退化和生态破坏及其所引发的环境灾害和生态灾难时有发生,并越来越构成对区域发展、国家安全、社会进步的威胁。

    生态安全是近年来提出的新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前者以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IASA,1989年)提出的定义为代表,即生态安全是指在人的生活、健康、安乐、基本权利、生活保障来源、必要资源、社会秩序和人类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等方面不受威胁的状态,包括自然生态安全、经济生态安全和社会生态安全,组成一个复合人工生态安全系统。狭义的生态安全是指自然和半自然系统的安全,即生态系统完整性和健康的整体水平反映。功能不完全或不正常的生态系统,即不健康的生态系统,其安全状况则处于受威胁之中。通常可认为,生态安全是指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条件不受或少受生态破坏与环境退化等影响的保障程度,包括饮用水与食物状况、空气质量与绿色环境等基本因素。目前,生态安全已成为举世瞩目的全球性问题。生态安全已成为国家安全、区域安全的重要内容,与国防安全、经济安全、金融安全等有同等重要的战略地位。

    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生态破坏将使人们丧失大量适于生存的空间,并由此产生大量生态灾难而冲击周边社会的稳定。保障生态安全,是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首要任务。森林的锐减、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臭氧层空洞的出现与迅速扩大以及土地退化等全球性关系到人类本身安全的生态问题一次次向人类敲响警钟。回顾人类历史,肥沃的土壤养育了早期的文明,也有的古代文明却因土壤生产力的丧失而衰落。在今天,世界约有20%的土地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而退化。森林的繁茂曾为人类文明带来光明,森林的衰亡也曾把人类推向黑暗。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对此做了科学的评论与警示,他指出:“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光,但他们却想不到,这些地方成为了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失去了积聚和存储水分的中心。”并且告诫我们:“不可过分地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古巴比伦文明   历史上曾显赫一时的古巴比伦文明诞生在沃野千里、林海茫茫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由于大量砍伐森林,草地过度放牧,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原来大片的森林、草原逐渐演变成现在的沙漠。到公元前四世纪末,古巴比伦文明也因此而衰落。

    ——古埃及文明    森林密布、气候湿润的尼罗河流域孕育了古埃及文明,森林的消失又使尼罗河文明衰落下去。今天的埃及是世界上森林资源最少的国家之一,全国96%以上的土地为大沙漠所覆盖。对此,一些历史学家曾感叹道:“由于森林的消失,埃及600年的文明,却换来了近30000年的荒凉和贫穷。”

    ——古印度文明    印度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早在公元前3000就在印度河流域繁荣起来了。但随着森林砍伐、草原破坏、人口增加,终于酿成塔尔大沙漠,人与环境的恶性循环。

    ——古黄河文明    黄河流域是中国文明的摇篮,上起殷商,下至北宋,长达3000年的历史,一直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随着历史上战争、垦荒对森林的破坏,唐以后西安不再为一国之都,黄河文明也因失去森林而痛失昔日光彩。所幸与其他古代文明不同的是,黄河文明并没有因此而出现断层,而是在兼容并蓄之中继续存在,并一直发展至今,形成多民族、多文化的格局。

因此,为了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从维护国家安全、全球安全,维护人类自身安全的角度出发,全面认识维护生态安全的重要性,建立生态安全保障系统,是十分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