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北京自然博物馆! 中文 | ENGLISH | 日本語

所在位置:首页 >教育活动> 志愿者之家> 志愿者资料室

古核生物的发现者——沃兹

发布时间:2014年05月21日

作者:郭晓强   来源:科学杂志(上海)    录入:Admin    

作为第三种生命形式的古核生物于1977年被发现,此举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生命形式及起源的认识,推动了现代生命科学的迅速发展。本文要介绍的就是这位发现者。

分类学一直是生命科学的一项重要研究内容,也是探索生命起源和进化的基础之一。起初分类是依据形态学,后又加入生物化学和代谢等相关指标。1960年代,科学家根据细胞核的有无,将生命分成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两种形式,在此基础上推测真核生物由原核生物进化而来。1977年,美国微生物学家和生物物理学家沃兹(Carl Richard Woese)利用rRNA序列同源分类法,鉴定出古核生物是一种独特的生命形式,从根本上动摇了两界分类系统的观点,也更新了进化史的描述。
从数理双学士到遗传密码研究者

1928年7月15日,沃兹出生于美国纽约州的锡拉丘兹。沃兹在马萨诸塞州私立迪尔菲尔德中学完成初等学业,随后进入阿默斯特学院深造并于1950年获得数学和物理双学士学位。大学期间,沃兹对植物学和动物学等生命科学的相关课程缺乏足够兴趣,只修了一门生物化学;然而即将毕业时却在一位物理老师的建议下,选择进入耶鲁大学攻读生物物理学博士学位,从而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在耶鲁大学,沃兹的导师是生物物理学家波拉德(E. Pollard),后者是物理学家查德威克(J. Chadwick,由于发现中子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学生。波拉德因在二战期间为雷达开发做出的贡献而闻名。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沃兹开始涉足微生物领域,主要研究病毒在热/离子辐射条件下的失活现象与机制,1953年获得生物物理博士学位。在纽约罗切斯特大学医学院完成两年医学实习后重返耶鲁大学,从事生物物理的博士后研究,重点在细菌孢子的形成和特征。1960年秋,沃兹进入位于纽约斯克内克塔迪的通用电气公司并建立实验室,研究方向转到遗传密码。

1950年代,分子生物学取得了长足进步。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提出DNA的双螺旋模型,阐明了遗传物质的结构基础。1958年,克里克进一步提出 “中心法则”,阐述了DNA到蛋白质的遗传信息传递规律。该法则涉及核酸中的核苷酸信息转变为蛋白质氨基酸信息的过程,但是对两者之间的关联仍不得而知。第二年,克里克等进一步提出核酸中3个连续核苷酸对应于1个氨基酸,将这种对应关系称为遗传密码(亦称三联体密码)。破译遗传密码随后成为生命科学领域中一个带有重大挑战性的难题。

1960年,已有多位著名的生物物理学家、生物化学家和分子生物学家,包括奥乔亚(S. Ochoa)、尼伦伯格(M. Nirenberg)和霍拉纳(H. Khorana)等,加入了遗传密码的破译工作。沃兹也是其中之一。沃兹从生物物理学角度对遗传密码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他研究了tRNA与DNA碱基组成的关系,推导了病毒的遗传密码,并成功预测了脯氨酸密码。此外,他还探索了核糖体在蛋白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

尽管沃兹对64种遗传密码的最终破译贡献有限,但是这段研究经历对沃兹具有更为重大的意义:在此过程中沃兹熟悉了RNA的特征和生物学作用;与大多数科学家关注RNA在蛋白质翻译中的作用不同,沃兹更多地关注RNA在物种起源和进化中的作用,而这个作用被绝大部分的科学家所忽视。

1962年,沃兹作为访问学者在法国巴斯德研究所做了几个月的工作。巴斯德研究所在当时是细菌分子生物学的圣地之一,一大批年轻科学家在探索着生命的奥秘,主要研究基因表达与调控的分子机制,当时已提出了著名的操纵子模型。沃兹在这里一方面熟悉了分子生物学技术,另一方面也对细菌生物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巴黎,沃兹与细菌分子生物学家施皮格尔曼(S. Spiegelman)相遇,施皮格尔曼了解到沃兹的研究之后,邀请他加入伊利诺伊大学。1964年,沃兹正式加入伊利诺伊大学并一直工作到退休,担任微生物学教授,开始了对RNA在进化中作用的全面研究。
发现古细菌

1960年代,进化生物学领域主要以群体遗传学研究为主,利用数学公式描述物种进化关系。较为生涩的模型使研究领域外人员很难理解,因此分子生物学的新方法和新技术无法在此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分类学是进化研究的基础之一,为物种间的关联提供重要信息。当时,物种分类主要基于形态学差异,分子分类也开始得到应用,初步通过分析得到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差异。但是蛋白质分类存在明显的瓶颈,如当时常用的细胞色素C和胰岛素等主要存在于高等生物中,而在大部分低等生物中并不存在,因此无法将低等生物纳入分子分类。沃兹决定通过分析RNA来研究物种间的亲缘关系。

1967年沃兹在其专著《遗传密码:遗传表达的分子基础》(The Genetic Code: The Molecular Basis for Genetic Expression)中提出,RNA可能在进化史上是更古老的分子。此见解可看作著名的“RNA世界”(RNA world)假说之先声,而该假说到1986年才由生物化学家吉尔伯特(W. Gilbert)首次提出和使用。当时3种基本的RNA都已被成功地鉴定,它们是用于指导蛋白质合成的模板信使RNA(mRNA)、携带氨基酸的转运RNA(tRNA)和构成蛋白质合成场所核糖体的核糖体RNA(rRNA)。而沃兹更关注rRNA。作出这种选择主要基于以下原因:一是考虑到蛋白质是生物功能的执行分子,故而蛋白质合成场所也具有重要的作用;二是当时发现所有生物都存在rRNA,并且基本结构类似;三是rRNA突变率低且执行相同的功能。鉴于以上原因,沃兹认为rRNA可作为测量生物间进化距离的理想尺度。

细菌中有3类rRNA,分别为5S rRNA、16S rRNA和23S rRNA(S是沉降系数单位),而真核生物有4类,分别是5S rRNA、5.8S rRNA、18S rRNA(与16S rRNA对应)和28S rRNA(与23S rRNA对应)。沃兹首先选择包含120个碱基的5S rRNA作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后却发现,尽管分子量小便于操作,但蕴藏过少的信息量使5S rRNA无法用于种类繁多的物种分类研究。随后,沃兹将目光转向16S rRNA,其所含核苷酸数量超过1500个。这个信息量足够用于全面分析,不过也在无形中增加了沃兹的工作量。

测序在今天已成为一项常规技术,但在1970年代早期,测序还是一件让许多研究人员望而却步的事情。当时酶法测序技术(1977年发明)尚未出现,而对RNA序列的分析主要采用桑格(F. Sanger)的RNA 指纹法(1965年提出),该方法基于以下程序 :首先用放射性同位素32P标记RNA,接下来用鸟苷酸特异性RNA酶T1处理,随后利用电泳将片段进行分离,有时还须将片段回收,进行下一步的RNA酶消化,对最终得到的片段信息(指纹)进行分析。虽然沃兹对该方法做了适当改进,但要完成整个过程仍是一项繁琐而耗时的工作。博士后福克斯(G. Fox)的加入对研究起了重要推动作用。为使结果更加可靠,沃兹和同事使用尽量多的物种用于亲缘关系分析,其中还包括同事赠送的10株“特殊”微生物——产甲烷细菌。这些细菌之所以特殊是因为生存在较恶劣的环境中,且当时种类较少。

对所得的多种生物16S rRNA进行指纹图谱分析,得到了一个惊人的结果:这些“特殊”的产甲烷细菌与其他种类细菌存在明显差异。大部分细菌的16S rRNA指纹图谱基本相似,但10株产甲烷细菌缺少细菌的几个明显特征,反而新增了几个独特的新特征。进一步的聚类分析表明,它们与大多数细菌亲缘关系较远。1977年,沃兹和同事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PNAS)上发表了一篇具划时代意义的论文以阐述他们的观点,整篇论文只有5页(包含3幅大的表格),而结论部分只有短短181个单词。

1962年,美国微生物学家范尼尔(C. B. van Niel)和加拿大微生物学家斯塔尼尔(R. Y. Stanier)根据形态将原核生物定义为遗传物质未被核膜包裹的一类细胞,从而将自然界的生命(不包括病毒)区分为两大类——有明显细胞核的真核生物(包括真菌、酵母、植物和动物等)和无明显细胞核的原核生物(细菌)。这很快被科学界普遍接受。

按照这个分类系统,产甲烷细菌应属于原核生物;但沃兹和福克斯的深入分析推翻了这种分类,他们认为这类生物既不同于真核生物,也与典型的原核生物(细菌)存在明显差异,因此他们创造了一个新词——古细菌(archaeabacteria)来描述这类生物,而经典细菌则称为真细菌(eubacteria)。
提出三界分类系统

沃兹将微生物系统划分为古细菌和真细菌两类的想法,遭到许多生物学家的反对。其主要原因在于,沃兹引入分子进化关系的分类法,对传统的形态分类造成巨大的冲击。21世纪最重要的进化生物学家之一迈尔(E. Mayr)随后几年与沃兹在《美国科学院院刊》上就古细菌归属于细菌还是平行于细菌的进化地位,进行了多年争论,一直不肯接受沃兹的分类方法。

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大量数据越来越支持沃兹的观点。1980年代,科学家通过对古细菌的全面分析发现,它们在细胞结构、物质代谢、信息传递等方面与细菌明显不同,甚至部分指标还更接近于真核生物。沃兹的观点开始被慢慢接受,尽管许多科学家仍不太情愿。新闻报道称沃兹的发现给微生物学带来了一场伤痕累累的革命。

1990年,沃兹根据十几年的研究进展,重新绘制了分类系统。他将archaeabacteria(古细菌)简化为archaea(古核生物),以示其与细菌(bacteria)无关,并且基于16S rRNA的进化关联而不是形态相似性,将生物分为三界系统(three-domain system)——古核生物、细菌(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eucarya)系统。1996年,对第一个古核生物詹氏甲烷球菌(Methanococcus jannaschii)的全基因组测序宣告完成,证实了沃兹三界系统说的正确性。沃兹和同事通过分析进一步得出结论,较之与细菌,古核生物与真核生物关系更接近,可将古核生物看做古代真核细胞祖先的一个后裔。在沃兹革命性的发现之前,得到鉴定的古核生物种类非常有限,对它们的生物学意义也理解较少;后来发现,古核生物不仅遍布环境的每一个角落,还对整个生物圈具有重要意义。

沃兹的三界分类系统对理解进化有很大帮助。2002年沃兹提出,今天物种的共同祖先并非一个单一的生物,而是一类结构松散的细胞群。这些细胞具有高的基因突变率,且细胞间亦存在频繁的水平基因转移(horizontal gene transfer, HGT)。可将这类原始细胞群称为原生命(progenote)。原生命在演变过程中受到环境的选择,最终形成今天的三界系统。
卓越贡献

沃兹的发现标志着分子系统发育这个研究领域的诞生,更新了对物种起源和进化的认识。沃兹的贡献常被拿来与达尔文作比较,1977年的论文也被认为是继《物种起源》之后进化论研究领域的另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果。

沃兹发明的16S rRNA序列分析也给生命科学研究带来了一场革命。应用16S rRNA作为进化标志物,证实了真核细胞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来自于细菌,从而确立了细胞器内共生假说的正确性,也确立了共生起源是进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驱动力。

16S rRNA分析还成为所有生物鉴定和分类的标准。环境中大部分微生物无法在实验室中培养,这成为研究其特征的瓶颈。通过分析环境中收集到的16S rRNA来确定微生物类群,使大量新的微生物种群得到了鉴定,人们对这些种群的生物学功能和意义也有了新的认识。目前,16S rRNA还被用于研究人体肠道菌群(宏基因组学),相关研究更新了对多种疾病发生原因的理解,为疾病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道路。

沃兹一直担任伊利诺伊大学微生物学讲座教授,还帮助创办了基因组生物学研究所(Institute for Genomic Biology,IGB),主要研究水平基因转移在进化中的重要性;又拓展应用氨基酰-tRNA合成酶基因进行分子进化研究,以阐明原生命进化过程中的分子事件。沃兹还建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基金,主要资助进化、系统生物学和生态系统动力学等方面的研究。

由于对生物学发展的重要贡献,沃兹获得了一系列重大荣誉。1988年沃兹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2006年又当选英国皇家学会外籍会员。他先后获得麦克阿瑟天才奖(1984年)、荷兰艺术和科学院列文虎克奖(1992年,微生物学领域最高奖,每10年颁发一次)、瓦克斯曼奖(1995年)、作为美国科学最高奖的国家科学奖章(2000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克拉福尔德生物科学奖(Crafoord Prize in Biosciences 2003,颁奖理由是第三生命形式的发现)。克拉福尔德生物科学奖被认为是诺贝尔奖的补充,主要奖励未被诺贝尔奖囊括的研究领域。

2012年6月下旬,沃兹被诊断出胰腺癌,12月30日,因胰腺癌并发症在伊利诺伊州厄巴纳市家中去世,享年84岁。

沃兹逝世后,多家报刊刊发了讣告,以纪念这位伟大的科学家。美国国家航空与航天局天体生物学研究所所长戈登费尔德(N. Goldenfeld)的评价是,沃兹的工作可媲美超导理论,是20世纪生物学的标志性成果之一,为理解生命进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伊利诺伊大学基因组生物学研究所所长鲁宾逊(G. Robinson)的评价是,沃兹的发现改写了教科书。

尽管沃兹取得了伟大成就,但他在微生物学和进化生物学外几乎默默无闻。沃兹为人非常低调,对媒体无太大兴趣,也不喜欢通过工作而获取专利和金钱。他除了专注于自己的研究内容,业余时间就用于享受音乐和运动等。在沃兹看来,微生物世界远比高等生物界更为重要,它们通过广泛的多样性适应着自然界,并且为高等动物的生存提供必要的支持,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默默地发挥着自己的作用。

总之,沃兹是一位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家,通过自己的研究拓展和深化了人们对自然界的理解与认识,从而对物种起源、极端环境下微生物生存特征等的研究起到了革命性的推动作用,因而他的发现堪称真正意义上的重大发现。 
[1] Fox G E, Magrum L J, Balch W E, et al. Classification of methanogenic bacteria by 16S ribosomal RNA characterization.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977, 74(10): 4537.
[2] Woese C R, Fox G E. Phylogenetic structure of the prokaryotic domain: the primary kingdoms.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977, 74(11): 5088.
[3] Woese C R, Kandler O, Wheelis M L. Towards a natural system of organisms: proposal for the domains Archaea, Bacteria and Eucarya.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990, 87(12): 4576.
[4] Woese C R. On the evolution of cells. 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02, 99(13): 8742.
[5] Nair P. Woese and Fox: Life, rearranged. 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12, 109(4): 1019.
[6] 郭晓强. 三界分类系统简介. 中学生物学, 2005, 21(9):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