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地区的鹿类动物组成在中更新世转型期发生重要转换
发布时间:2022年12月30日
历史生物学(Historical Biology)在线发表了题为“湖北郧西白龙洞的鹿类化石指示华南地区的鹿类动物组成在中更新世转型期发生转换”(Cervid fossils from Bailong Cave (Yunxi, Hubei) indicating a turnover on deer fauna around Mid-Pleistocene Transition in southern China)的学术论文,该研究工作由北京自然博物馆,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南京师范大学的研究人员共同完成。
湖北郧西白龙洞是我国南方地区一处非常重要的中更新世古人类遗址,出土了大量的哺乳动物化石,其中鹿类动物化石占有非常大的比重,并且是我国南方地区迄今出土的最好的一批更新世鹿类化石材料。本文通过对白龙洞的鹿类化石进行系统研究,发现白龙洞的鹿类动物由6种鹿类动物组成: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 小麂(Muntiacus reevesi),赤麂(Muntiacus muntjak),最后祖鹿(Cervavitus ultimus),水鹿(Rusa unicolor)和葛氏斑鹿(Cervus grayi)。其中毛冠鹿的角化石是目前发现的时代最早、比较明确的毛冠鹿化石,最后祖鹿则代表了该种目前的最晚出现。此外,通过对中国南方19个地点第四纪鹿类动物的地史分布进行总结分析,发现在中国南方地区,鹿类动物组成在中更新世转型期(Mid-Pleistocene Transition)发生了重要转换。
白龙洞出土的毛冠鹿角化石(a)和现生雄性毛冠鹿(b)的对比(张贝供图)
中国南方第四纪鹿类动物的地史分布(张贝供图)
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和北京自然博物馆新馆建设科研提升财政项目的资助。
文章链接:https://www.tandfonline.com/doi/full/10.1080/08912963.2022.2102913
作者:张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