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项目 更多>
肉苁蓉种质资源评价及药食同源系列产品开发
项目负责人:沈亮领域:生命健康立项时间:2022-11-18
中国广口蝇科(双翅目)昆虫生物学、物种界定及系统发生研究
负责人:皇甫柠资助单位: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项目等级:省部级 项目起止时间:2024/1/1-2025/12/31
芦苇叶性状的地理变异格局、驱动机制及对湿地固碳功
负责人:宋慧佳资助单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项目等级:国家级项目起止时间:2024/1/1-2026/12/31
滇西大雪山岩浆型 Cu-Ni 矿床地幔交代属性:矿物原位化学与 Li-Mg-O 同位素制约
负责人:刘金宇资助单位: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项目等级:其他起止时间:2023/10/1-2024/10/1
我馆科研人员对黄氏河源龙的腕骨形态研究取得新进展
近日,由国家自然博物馆古生物研究团队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以及河源市博物合作在国际学术期刊《PeerJ》在线发表了对发现自广东河源上白垩统窃蛋龙类黄氏河源龙(Heyuannia huangi)的腕部形态及功能进行的深入研究的最新成果。黄氏河源龙腕部的形态展现出与其它非鸟兽脚类恐龙和鸟类不同的特化特征,对其腕部活动功能的分析显示,黄氏河源龙腕部形态的改变使其手部或许能像鸟类那样收拢,展现出与鸟类腕部功能上的趋同演化。窃蛋龙类(Oviraptorosauria)是一类具有诸多与鸟类相似的形态学特征的非鸟兽脚类恐龙(Non-avian Theropoda),近年的研究显示其位于廓羽盗龙
长形蛋类显微结构研究新进展
近日,国家自然博物馆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合作对中国发现的长形蛋类的蛋壳显微结构开展了较深入的研究。该研究在传统硬组织学切片的基础上,结合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技术,对中国境内原来归入长形蛋类的2蛋科7蛋属7蛋种的蛋壳显微结构进行了重新表征,取得了大量的新认识,为相关类群的副系统分类提供了新的参考依据。研究成果“Electron backscatter diffraction (EBSD) study of elongatoolithid eggs from China with microstructural and parataxonomic i
我馆微生物研究团队发现地下大型真菌层腹菌属5新物种
国家自然博物馆李婷博士等人的研究团队,通过多年来对层腹菌属这一地下生大型真菌类群标本的积累及鉴定,在我国北京及山西两地发现了5新物种。层腹菌属隶属于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伞菌纲(Agaricomycetes),伞菌目(Agaricales),层腹菌科(Hymenogastraceae),是一类从孢子萌发、营养生长至繁殖阶段都在地表下土壤中进行的大型真菌,其产生的孢子依赖于各种小型哺乳动物、部分鸟类及一些无脊椎动物的采食而得以传播。除此外,该属物种属于外生菌根真菌,能与多种宿主树木共生形成外生菌根,从而协助其宿主植物进行养分吸收,在生态系统的保护、恢复或重建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我馆昆虫研究团队发现伪瓢虫科昆虫3新物种
由国家自然博物馆常凌小博士等人组成的研究团队,在四川绵阳发现1伪瓢虫科昆虫新物种,同时经过对收集到的标本进行鉴定,又分别发现产自重庆和云南盈江的2新物种。研究团队通过研究,确认这3伪瓢虫新物种均隶属于圆伪瓢虫亚科Cyclotominae圆伪瓢虫属Cyclotoma。该属在本研究团队研究之前,中国记录寥寥无几,许多种类和分布情况尚不明确。此次借由该3新种的发现,研究者总结了中国已知的圆伪瓢虫属Cyclotoma全部种类,并更新了该属分布于中国种类的种级检索表。研究成果“New and little-known species of the genus Cyclotoma from China (
科普创作 更多>
年百草书药史 中华药香传四海——从展览中了解中药那些事
中药,顾名思义,它自产生即属于华夏民族文明的一部分,是华夏民族几千年来的智慧结晶,其起源可追溯到遥远的“神农尝百草”时代。早在充满神秘与探索的远古时期,神农氏不仅教会了人们农耕之术,更是以身试药,辨识百草,奠定中药学的基石。自那时起,中药便伴随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缓缓流淌,滋养华夏人民。中药已经不仅是治疗疾病的手段,更是独特的文化现象,融合了中医理论、道家哲学、儒家思想以及民间信仰等多种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药文化。近期,“本草 健康”展在国家自然博物馆开幕,展示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对自然的深刻认识与利用,以及对生命健康的永恒追求。 从草药到现代中药中国域内孕育了种类繁多的植物,2023年5月,
2023年部分科普出版物
书名:《新昆虫记》(9册)作者:常凌小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书号:9787559666222书名:《诗经里的昆虫》作者:杨红珍出版社:中国林业出版社书号:9787521917673出版时间:2022年11月书名:中小学趣味百科课外阅读系列(6册)作者:张玉光出版社: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书号:9787558577253等出版时间:2023年09月书名:《诗经里的昆虫》作者:杨红珍出版社:中国林业出版社书号:9787521918878出版时间:2023年01月书名:《越看越想看的漫画科学:疯狂植物园(全4册)》作者:王玉荣 刘海明 出版社:中航出版传媒有限责任公司书号:9787516532034出
海坨山谷寻真菌
文章来源:《大自然》杂志2024年第2期
走进伊吾侏罗纪森林
文章来源:《大自然》杂志2024年第2期
行业动态 更多>
4部亚洲植物物种编目专著正式出版
4部亚洲植物物种编目专著正式出版近日,由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国家植物园(南园)马克平研究员担任主编的的4部亚洲植物物种编目专著正式出版发行。国家植物园(南园)贾渝研究员和何强高级工程师编制了《亚洲苔类角苔类名录》(A Catalogue of Asian Liverworts and Hornworts)和《亚洲藓类名录》(A Catalogue of Asian Mosses)首次全面记录了亚洲苔藓植物的丰富多样性,收录了苔类和角苔类74科246属2777种,以及藓类99科597属4039种。针对北亚地区植物多样性研究历史悠久但资料多限于俄文的问题,国家植物园(南园)薛
《科学》杂志文章科学家探讨“海洋雪”与碳吸收
从海洋表层200米的阳光照射区域处,浮游生物的尸体、排泄物和蜕皮颗粒,会不断地向大海深处飘落。在这种被称为“海洋雪”的物质的下落过程中,下沉物或会聚在一起,或会分开,或会加速下落,或会下沉得更慢,又或会被细菌吞噬。它们携带着碳,向下穿过更暗、更冷、更稠密的水域,最终以生物质的形式沉积在海底。海洋每年吸收数十亿吨碳,这一过程在气候模型中至关重要。但究竟有多少碳真正抵达了海底并停留在那里,这个问题一直令研究人员困惑不已。科学家把“海洋雪”途经之处视为海洋的“消化系统”,而为了找出问题的答案,海洋学家正在研究,在“海洋雪”飘落过程中,碳是如何被该“消化系统”吃掉和排出的,以及会受到哪些影响。要测量储
年度文博好书排行榜
1.《博物馆基础》《博物馆基础》是普遍适用于世界各地不同类型博物馆的基础工作手册,可以为那些专业人员稀缺、经济资源有限的博物馆提供良好的实践纲要,同时也可以作为博物馆员工和志愿者培训的基础工作教程。2.《博物馆工作指南》《博物馆工作指南》是一部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广东省文物局)指导策划、广东省博物馆协会组织编撰,并邀请全国博物馆行业专家审读核定的博物馆实用工作手册。本指南包括五方面内容,即博物馆概览、博物馆筹建、博物馆运营、博物馆管理、博物馆发展、博物馆案例,共63篇文章,另有书后参考文献和附录4篇。且随文配有彩色插图和各种表格,方便读者阅读理解。书中所述内容切合博物馆实际工作的需要,非常重
基于观众视角的科技类短期展览评估研究——以“建立火星栖息地”展览评估为例
【摘要】本文通过对“建立火星栖息地”展览评估的方法和过程进行深入分析,揭示基于观众视角开展科技类短期展览评估的多维度和全过程。从前置性评估对展览概念的检验,到形成性评估对展览原型的反馈调整,再到总结性评估对展览效果的全面审视,这一系列评估流程不仅确保展览的教育目标得以实现,而且促进观众对科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兴趣的提升。此案例将有助于探索基于观众视角的科技类短期展览评估方法,从而进一步完善国内的展览评估体系。【关键词】展览评估;短期展览;观众视角;21世纪技能一、国内展览评估现状国家文物局出台的《博物馆运行评估办法》《博物馆运行评估标准》规定,临时展览评估主要考察在博物馆临时展览体系建设和评估周
学术活动 更多>
东华理工大学裴军令研究员做《南极地质与资源》专题讲座
2024年12月12日,我馆邀请到东华理工大学裴军令研究员,为我馆职工带来题为《南极地质与资源》的专题讲座。裴军令,博士生导师,研究员,国土资源部杰出青年科技人才,基金委地球科学部会议评审专家。长期以古地磁、年代学方法为主要手段,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在大地构造、新构造与地震、南极与行星地质等方向开展研究。主持完成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面上、青年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中国地质调查等多项竞争性课题。发表论文130余篇。2016年、2017年、2019年、2020年4次赴南极开展地质科考。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万渝生研究员做《地球上最古老陆壳物质》专题讲座
2024年11月29日,我馆邀请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万渝生研究员,为大家带来题为《地球上最古老陆壳物质》的专题讲座。万渝生,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离子探针中心研究员,中国地质学会会士,中国月球样品委员会委员。1978年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获学士学位,1992年在中国地质科学院获博士学位。长期从事前寒武纪地质和同位素年代学研究。在早前寒武纪地质演化、最古老岩石、孔兹岩系、锆石成因和SHRIMP U-Pb 年代学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和创新性成果。对华北克拉通早前寒武纪地质研究做出突出贡献,在国内外产生重要影响。万渝生研究员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R1)、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倪喜军研究员做《人类的起源和演化》专题讲座
2024年11月19日,我馆邀请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倪喜军研究员,为大家带来题为《人类的起源和演化》的专题讲座。倪喜军博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美国纽约城市大学研究生院客座教授。曾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引进国外杰出人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并被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倪喜军研究员主要从事新生代哺乳动物演化、古灵长类学与古人类学研究。主要学术成果包括:把类人猿理论起源时间前推
2024中关村论坛系列活动——科技创新与自然科学博物馆可持续发展论坛邀请函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博物馆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推进自然科学博物馆高质量发展,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和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将共同主办2024中关村论坛系列活动——科技创新与自然科学博物馆可持续发展论坛,具体由国家自然博物馆承办。论坛邀请了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剑桥大学教授尼古拉·克莱顿(Nicola Clayton),德国奥芬巴赫设计学院校长、森根堡自然博物馆原馆长布丽吉特·弗兰曾(Brigitte Franzen),肯尼亚国家博物馆馆长玛丽·吉昆古(Mary Gikungu),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徐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