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票预约

概况

参观

展览

藏品

教育

学术

文创

    科研项目 更多>

  • 肉苁蓉种质资源评价及药食同源系列产品开发

    项目负责人:沈亮领域:生命健康立项时间:2022-11-18

  • 中国广口蝇科(双翅目)昆虫生物学、物种界定及系统发生研究

    负责人:皇甫柠资助单位: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项目等级:省部级 项目起止时间:2024/1/1-2025/12/31

  • 芦苇叶性状的地理变异格局、驱动机制及对湿地固碳功

    负责人:宋慧佳资助单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项目等级:国家级项目起止时间:2024/1/1-2026/12/31

  • 滇西大雪山岩浆型 Cu-Ni 矿床地幔交代属性:矿物原位化学与 Li-Mg-O 同位素制约

    负责人:刘金宇资助单位: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项目等级:其他起止时间:2023/10/1-2024/10/1

    科研成果  其他  专著 |  获奖 | 论文 |

  • 国家自然博物馆馆昆虫研究团队首次测定青稞毛蚊的线粒体基因组

    国家自然博物馆馆昆虫研究团队首次测定青稞毛蚊的线粒体基因组

  • 我馆动物研究团队揭示多维视角下的中国鸟类保护优先区

    近期,国家自然博物馆段菲博士牵头,联合北京大学野生动物生态与保护实验室组成的研究团队,通过整合多维度多样性,系统评估并识别出了中国鸟类保护优先区。2025年6月,相关成果“Birds as biodiversity beacons: Identifying conservation priority areas through multi-dimensional diversity in China”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Diversity。研究整合了物种多样性、功能多样性和系统发育多样性三个维度的空间格局,使用空间保护规划分析,获取三个维度多样性下的保护优先区;选用前17%优先度的重叠区域作为鸟

  • 我馆动物研究团队揭示中国鸟类功能图谱及功能空间特征

    近期,国家自然博物馆段菲博士牵头,联合北京大学野生动物生态与保护实验室等研究团队,对中国1445种鸟类的功能策略进行了量化分析,绘制了中国鸟类功能图谱并评估了其功能空间特征。2024年12月,相关成果“Ecological Portraits: Mapping functional spectra and space characteristics of birds in China”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Global Ecology and Conservation。研究挑选形态表型、食性组成、繁殖能力及空间利用方面的功能指标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中国鸟类在功能图谱上整体呈现聚集性;陆禽、游禽、猛

  • 我馆科研人员对新疆五彩湾地区的小袁氏兽化石研究取得新进展

    近期,国家自然博物馆刘璐博士与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等人组成的研究团队对产自新疆五彩湾地区上侏罗统的小袁氏兽化石进行了重新研究,研究成果《Reinvestigation of Yuanotherium minor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the cuspal homology and maxillary-palatal evolution of tritylodontids》于2024年4月发表在学术期刊《古脊椎动物学报》上。

    科普创作 更多>

  • 鸟类“杀婴”现象寻因

  • 大黑山岛鸟类迁徙季初探

    来源:《大自然》杂志(2025年第5期)

  • 地质演化的馈赠:福建的“地下宝藏”

    来源:《大自然》杂志(2025年第5期)

  • 从“地火”到“山川”:福建的火山岩与侵入岩

    来源:《大自然》杂志(2025年第5期)

    行业动态 更多>

  • 动物三维探索的兴起引发了前寒武纪-寒武纪生态系统的转变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早期生命研究团队在湖北宜昌"石板滩生物群"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发现了迄今最古老的复杂三维潜穴系统。这些保存在约5.5亿年前地层中的遗迹化石表明,复杂的动物行为对海底环境的改造比原有的认识提早了近一千万年。这项发现为理解埃迪卡拉纪—寒武纪过渡期间生态系统的重大转型提供了关键行为学证据,相关成果已发表于国际权威综合性学术期刊《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上。距今约5.39亿年前的埃迪卡拉纪-寒武纪转折期,记录了地球历史上最为深刻的生态系统变革。

  • 骨组织学研究显示奇异辽宁龙是目前已知最年幼的甲龙类

    2025年10月27日,徐星课题组关于奇异辽宁龙(Liaoningosaurus paradoxus)骨组织学的研究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古脊椎动物杂志》(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该研究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浙江自然博物院和英国自然博物馆的科研人员联合开展。研究通过对两件奇异辽宁龙标本的骨组织学分析,证实这种来自中国辽宁下白垩统的甲龙类恐龙,死亡时年龄均不足一岁。且小体型的辽宁龙并非此前争议的“体型最小鸟臀类”,而是目前已知最年幼的甲龙类化石。奇异辽宁龙自2001年被首次报道以来,就因其独特的形态特征引发学界广泛关注。正型个体(IV

  • 发挥自然藏品的魔力——英国自然类博物馆“基于实物的学习”案例观察

    本文收录于中国儿童博物馆教育研究中心学术内刊《儿童·博物馆·教育》2021年第2期(总第6期)。作者:莫雅茜

  • 月表水演化新发现:钛铁矿颗粒的双重使命

    探明月表水的分布与储存机制,是理解月表物质演化、资源分布乃至未来利用的基石。遥感光谱观测和月壤样品分析均表明,太阳风注入的氢(H)是月表水的一个重要来源。对嫦娥五号月壤样品中硅酸盐相(橄榄石、辉石、长石和玻璃)的氢元素(H)及其同位素(D/H)分析显示,太阳风来源H在这些颗粒的太空风化层中富集,并发现各类硅酸盐矿物表层水含量相似。另外,由于五号月壤来源纬度高,它的水含量明显高于低纬度的阿波罗样品。然而,近期的遥感光谱研究显示,月表水含量的分布和变化很可能与月表钛含量也相关:低钛区域的含水量通常高于高钛月海玄武岩区域,且富钛区域的OH/H2O表现出更为显著的日变化特征。但也有研究指出,在部分月海

    学术活动 更多>

  • 2025中关村论坛系列活动——“科技创新与自然博物馆可持续发展”论坛成功举办

    6月5日至6日,由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与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共同主办、国家自然博物馆承办的2025中关村论坛系列活动——“科技创新与自然博物馆可持续发展”论坛,在北京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成功举办。

  • “科技创新与自然博物馆可持续发展”论坛邀请函

    “科技创新与自然博物馆可持续发展”论坛邀请函

  • 东华理工大学裴军令研究员做《南极地质与资源》专题讲座

    2024年12月12日,我馆邀请到东华理工大学裴军令研究员,为我馆职工带来题为《南极地质与资源》的专题讲座。裴军令,博士生导师,研究员,国土资源部杰出青年科技人才,基金委地球科学部会议评审专家。长期以古地磁、年代学方法为主要手段,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在大地构造、新构造与地震、南极与行星地质等方向开展研究。主持完成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面上、青年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中国地质调查等多项竞争性课题。发表论文130余篇。2016年、2017年、2019年、2020年4次赴南极开展地质科考。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万渝生研究员做《地球上最古老陆壳物质》专题讲座

    2024年11月29日,我馆邀请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万渝生研究员,为大家带来题为《地球上最古老陆壳物质》的专题讲座。万渝生,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离子探针中心研究员,中国地质学会会士,中国月球样品委员会委员。1978年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获学士学位,1992年在中国地质科学院获博士学位。长期从事前寒武纪地质和同位素年代学研究。在早前寒武纪地质演化、最古老岩石、孔兹岩系、锆石成因和SHRIMP U-Pb 年代学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和创新性成果。对华北克拉通早前寒武纪地质研究做出突出贡献,在国内外产生重要影响。万渝生研究员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R1)、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Copyright © 国家自然博物馆
京ICP备07033573号-5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6642号

访问量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