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项目 更多>
肉苁蓉种质资源评价及药食同源系列产品开发
项目负责人:沈亮领域:生命健康立项时间:2022-11-18
中国广口蝇科(双翅目)昆虫生物学、物种界定及系统发生研究
负责人:皇甫柠资助单位: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项目等级:省部级 项目起止时间:2024/1/1-2025/12/31
芦苇叶性状的地理变异格局、驱动机制及对湿地固碳功
负责人:宋慧佳资助单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项目等级:国家级项目起止时间:2024/1/1-2026/12/31
滇西大雪山岩浆型 Cu-Ni 矿床地幔交代属性:矿物原位化学与 Li-Mg-O 同位素制约
负责人:刘金宇资助单位: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项目等级:其他起止时间:2023/10/1-2024/10/1
《恐龙的秘密我知道》 糜嘉琛、任硕、金荣莹、柴玉慧、王珊
《恐龙的秘密我知道》糜嘉琛、任硕、金荣莹、柴玉慧、王珊创作类型:科普教材页数:226页出版年月:2024.12出版社:中译出版社领域:科学普及
《自然博物馆实践体验类教育活动》 金淼;黄航;路虹剑 编
《自然博物馆实践体验类教育活动》金淼;黄航;路虹剑 编页数:219页出版年月:2024出版社: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合作单位:北京市东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领域:科学普及
《中国沿海的赤潮生物》 吕颂辉,李扬,岑竞仪,王建艳 著
《中国沿海的赤潮生物》吕颂辉,李扬,岑竞仪,王建艳 著页数:170页出版年月:2024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合作单位: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领域:生态环境
《Checklist of the Ischnocera (Phthiraptera) of China》Daniel R. GUSTAFSSON,Fasheng ZOU,Zhu LI and Xiuling SUN 著
《Checklist of the Ischnocera (Phthiraptera) of China》Daniel R. GUSTAFSSON,Fasheng ZOU,Zhu LI and Xiuling SUN 著页数:1148页出版年月:2024出版社:EDP Science合作单位:广东动物所领域:生命健康
科普创作 更多>
年百草书药史 中华药香传四海——从展览中了解中药那些事
中药,顾名思义,它自产生即属于华夏民族文明的一部分,是华夏民族几千年来的智慧结晶,其起源可追溯到遥远的“神农尝百草”时代。早在充满神秘与探索的远古时期,神农氏不仅教会了人们农耕之术,更是以身试药,辨识百草,奠定中药学的基石。自那时起,中药便伴随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缓缓流淌,滋养华夏人民。中药已经不仅是治疗疾病的手段,更是独特的文化现象,融合了中医理论、道家哲学、儒家思想以及民间信仰等多种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药文化。近期,“本草 健康”展在国家自然博物馆开幕,展示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对自然的深刻认识与利用,以及对生命健康的永恒追求。 从草药到现代中药中国域内孕育了种类繁多的植物,2023年5月,
2023年部分科普出版物
书名:《新昆虫记》(9册)作者:常凌小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书号:9787559666222书名:《诗经里的昆虫》作者:杨红珍出版社:中国林业出版社书号:9787521917673出版时间:2022年11月书名:中小学趣味百科课外阅读系列(6册)作者:张玉光出版社: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书号:9787558577253等出版时间:2023年09月书名:《诗经里的昆虫》作者:杨红珍出版社:中国林业出版社书号:9787521918878出版时间:2023年01月书名:《越看越想看的漫画科学:疯狂植物园(全4册)》作者:王玉荣 刘海明 出版社:中航出版传媒有限责任公司书号:9787516532034出
海坨山谷寻真菌
文章来源:《大自然》杂志2024年第2期
走进伊吾侏罗纪森林
文章来源:《大自然》杂志2024年第2期
行业动态 更多>
北京发现世界唯一雪豹花豹共存化石点 揭秘雪豹如何走出青藏高原
中新网北京1月16日电 (记者 孙自法)现生雪豹是青藏高原及其周边特有的大型猫科动物,但古生物学家在亚欧大陆中国、法国、葡萄牙的多个青藏高原之外地点,最新研究识别出5例稀有的有效雪豹化石,备受学界关注。这当中最特别的是,北京门头沟牛眼洞除雪豹化石外,还有花豹化石发现,代表了世界上迄今所知唯一一个雪豹和花豹共存的化石点。现在花豹和雪豹偶尔会共存在林地线附近,因此,两者化石同一地点发现,对研究当时环境具有重要指示意义。亚欧大陆的雪豹化石:a.甘肃龙担;b.法国Arago;c.北京周口店第三地点;d.葡萄牙Manga Larga;e.北京门头沟牛眼洞。中国科学院古脊椎所 供图根据这5例青藏高原之外的
张氏蝶柱鱼新材料揭示肉鳍鱼类整列质的起源
近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朱敏院士团队报道了基于4.2亿年前早泥盆世张氏蝶柱鱼(Styloichthys changae)新标本的研究成果,揭示了肉鳍鱼类的重要特征——整列质(cosmine)的起源与演化。相关成果发表在英国《系统古生物学杂志》(Journal of Systematic Palaeontology)上。张氏蝶柱鱼是“古鱼王国”西屯动物群的重要成员之一,被认为是最接近四足动物与肺鱼共同祖先的肉鳍鱼,也有少数学者将它归为原始空棘鱼,是探讨肉鳍鱼类系统发育关系的关键物种。此前报道的蝶柱鱼标本包括零散保存的头骨、颌骨、肩带、鳞片等,所有标本都具有表面布满孔的整列质。传统
4部亚洲植物物种编目专著正式出版
4部亚洲植物物种编目专著正式出版近日,由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国家植物园(南园)马克平研究员担任主编的的4部亚洲植物物种编目专著正式出版发行。国家植物园(南园)贾渝研究员和何强高级工程师编制了《亚洲苔类角苔类名录》(A Catalogue of Asian Liverworts and Hornworts)和《亚洲藓类名录》(A Catalogue of Asian Mosses)首次全面记录了亚洲苔藓植物的丰富多样性,收录了苔类和角苔类74科246属2777种,以及藓类99科597属4039种。针对北亚地区植物多样性研究历史悠久但资料多限于俄文的问题,国家植物园(南园)薛
《科学》杂志文章科学家探讨“海洋雪”与碳吸收
从海洋表层200米的阳光照射区域处,浮游生物的尸体、排泄物和蜕皮颗粒,会不断地向大海深处飘落。在这种被称为“海洋雪”的物质的下落过程中,下沉物或会聚在一起,或会分开,或会加速下落,或会下沉得更慢,又或会被细菌吞噬。它们携带着碳,向下穿过更暗、更冷、更稠密的水域,最终以生物质的形式沉积在海底。海洋每年吸收数十亿吨碳,这一过程在气候模型中至关重要。但究竟有多少碳真正抵达了海底并停留在那里,这个问题一直令研究人员困惑不已。科学家把“海洋雪”途经之处视为海洋的“消化系统”,而为了找出问题的答案,海洋学家正在研究,在“海洋雪”飘落过程中,碳是如何被该“消化系统”吃掉和排出的,以及会受到哪些影响。要测量储
学术活动 更多>
东华理工大学裴军令研究员做《南极地质与资源》专题讲座
2024年12月12日,我馆邀请到东华理工大学裴军令研究员,为我馆职工带来题为《南极地质与资源》的专题讲座。裴军令,博士生导师,研究员,国土资源部杰出青年科技人才,基金委地球科学部会议评审专家。长期以古地磁、年代学方法为主要手段,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在大地构造、新构造与地震、南极与行星地质等方向开展研究。主持完成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面上、青年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中国地质调查等多项竞争性课题。发表论文130余篇。2016年、2017年、2019年、2020年4次赴南极开展地质科考。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万渝生研究员做《地球上最古老陆壳物质》专题讲座
2024年11月29日,我馆邀请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万渝生研究员,为大家带来题为《地球上最古老陆壳物质》的专题讲座。万渝生,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离子探针中心研究员,中国地质学会会士,中国月球样品委员会委员。1978年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获学士学位,1992年在中国地质科学院获博士学位。长期从事前寒武纪地质和同位素年代学研究。在早前寒武纪地质演化、最古老岩石、孔兹岩系、锆石成因和SHRIMP U-Pb 年代学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和创新性成果。对华北克拉通早前寒武纪地质研究做出突出贡献,在国内外产生重要影响。万渝生研究员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R1)、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倪喜军研究员做《人类的起源和演化》专题讲座
2024年11月19日,我馆邀请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倪喜军研究员,为大家带来题为《人类的起源和演化》的专题讲座。倪喜军博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美国纽约城市大学研究生院客座教授。曾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引进国外杰出人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并被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倪喜军研究员主要从事新生代哺乳动物演化、古灵长类学与古人类学研究。主要学术成果包括:把类人猿理论起源时间前推
2024中关村论坛系列活动——科技创新与自然科学博物馆可持续发展论坛邀请函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博物馆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推进自然科学博物馆高质量发展,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和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将共同主办2024中关村论坛系列活动——科技创新与自然科学博物馆可持续发展论坛,具体由国家自然博物馆承办。论坛邀请了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剑桥大学教授尼古拉·克莱顿(Nicola Clayton),德国奥芬巴赫设计学院校长、森根堡自然博物馆原馆长布丽吉特·弗兰曾(Brigitte Franzen),肯尼亚国家博物馆馆长玛丽·吉昆古(Mary Gikungu),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徐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