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发现“寒武纪大爆发”产生的古虫动物
发布时间:2014年05月21日
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002年2月1日报道,西北大学早期生命研究所所长舒德干教授等与英国科学家合作,在早期动物演化研究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发现中国澄江化石库中新的后口动物门,并将这一灭绝类群命名为“古虫动物门”(见Nature,2001,414:419)。这是舒德干等近年来第六次在英国Nature上公布他们在“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研究这一重大前沿领域的系列发现。该刊还在同期上发表了“论古虫动物门”的专题评述。
自1859年达尔文创立生物进化论以来,人们便开始认识到发生在5.4亿至5.3亿年前古生代之初的早寒武世生命突然爆发的奇特现象,这一生命演化史上极不寻常的景观在动物界表现得尤为突出。科学界早已形成共识,整个动物界从低等类群向高等类群的演化“大树”,在经历了包括各种水母和珊瑚虫等较为低等的双胚层动物构成的“树干”阶段之后,便辐射产生出了门类众多的三胚层动物。所有这些三胚层动物,根据它们胚胎发育的特点可归并为两大类,并分别构成了“树冠”上的两大“支系”:即原口动物和后口动物。在1995年以前的近一个半世纪,虽经数代古生物学家的不懈努力,在早寒武世动物爆发主幕中发现了形形色色的动物类别,然而它们几乎全部局限于原口动物。
舒德干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持续资助下,开展了对我国澄江生物群的研究。1996年以来,他在Nature上连续发表的五篇论文,首次全面勾勒出这次超级生命大爆发同时创生出原口动物和后口动物两大支系的完整动物演化“大树”的基本轮廓。人们普遍认同,5.3亿年前寒武纪大爆发之初的动物“大树”在属种多样性上远不及现存的动物“大树”;然而,两者在门类多样性上孰高孰低,却一直是学术界长期争论的一个重大悬案。现代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最新研究表明,现存的后口动物中只有半索动物门、棘皮动物门和脊索动物门三个门类,舒德干等近年来的多项发现首次论证,在早寒武世后口动物中不仅出现了所有这三个门类的先驱代表,而且还产生了现今已不复存在的第四个门——古虫动物门。这些成果为全面、准确揭示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属性和力度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方德声)
〖本文刊载于《科学》杂志2002年第3期〗